“鲁棒性”译名溯源: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技术圈?

发布时间:2025-11-01T02:31:02+00:00 | 更新时间:2025-11-01T02:31:02+00:00

鲁棒性译名溯源:一个技术术语的跨文化旅程

在当今中文技术圈,"鲁棒性"已成为描述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术语。这个看似生硬却精准传神的译名,其引入过程折射出中国科技界对西方概念的吸收与转化。追溯其源头,我们会发现这个译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,再到专业界定的演进过程。

Robustness的概念起源与早期译法

Robustness一词源于拉丁语"robustus",原意为"橡木般的坚固"。在工程技术领域,该术语特指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维持其核心功能的能力。20世纪80年代,随着控制理论、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在中国的发展,专业界迫切需要为robustness确定一个准确的中文译名。

初期,国内学术界曾出现多种译法:"坚固性"强调物理强度,"强壮性"侧重系统能力,"稳健性"突出平衡特性。这些译名虽各具特色,但都未能完整传达robustness在技术语境中的精确含义——即在参数摄动、外部干扰等不确定因素下保持性能稳定的能力。

译名确立的关键人物与机构

经过考证,"鲁棒性"这一译名的确立与中国自动化学会及其术语审定工作密切相关。在80年代中期,由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控制理论专家组成的术语委员会,经过多轮研讨最终确定了"鲁棒性"这一译法。

这一译名的精妙之处在于:"鲁"取"粗鲁、莽撞"之意,对应系统遭遇的粗暴干扰;"棒"则寓意"坚固、顶用",体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。音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,既保留了原文发音,又准确传达了技术内涵。这一创译被认为很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而非某个个人的独立贡献。

学术推广与行业接纳过程

"鲁棒性"译名的普及与两本关键著作密不可分:其一是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《鲁棒控制系统》,其二是科学出版社1989年推出的《现代控制理论》教材。这些权威出版物正式将"鲁棒性"纳入专业术语体系,为后续的技术交流奠定了语言基础。

90年代初期,随着鲁棒控制理论在中国的深入研究和应用,该译名逐渐从自动化领域扩展到通信、计算机、机械工程等相邻学科。特别是在质量控制、软件工程和网络安全等领域,"鲁棒性"成为描述系统容错能力和抗干扰性能的标准术语。

术语标准化与当代应用

1993年,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"鲁棒性"收录为规范术语,标志着这一译名获得了官方认可。与此同时,台湾地区采用的"强健性"和香港地区使用的"稳健性"等译法,也反衬出大陆术语"鲁棒性"在技术表达上的精准性。

进入21世纪,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复杂系统研究的发展,"鲁棒性"概念进一步扩展到算法鲁棒性、数据鲁棒性和系统鲁棒性等多个维度。在机器学习领域,模型的鲁棒性更是成为评估其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。

译名背后的文化意蕴

"鲁棒性"这一译名的成功,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术语翻译上的智慧:既避免完全音译导致的理解困难,又防止纯粹意译可能带来的意义偏差。这种"音意结合"的翻译策略,在"基因"(gene)、"黑客"(hacker)等成功译例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处理方式。

更重要的是,"鲁棒性"的确立过程反映了中国技术社群在吸收外来概念时的主体性思考——不是简单照搬,而是经过深入理解后的创造性转化。这种术语本土化的努力,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基础和文化自信。

结语

回顾"鲁棒性"译名的引入历程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专业术语从陌生到熟悉,从争议到共识的完整生命周期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翻译问题,实则涉及技术理解、语言表达和文化适应的复杂互动。今天,当我们在各个技术领域自如地使用"鲁棒性"这一概念时,不应忘记当年那些为术语规范化付出努力的中国科技工作者,他们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在促进着中外技术的交流与创新。

« 上一篇:没有了 | 下一篇:没有了 »